当前位置 博文首页 > 迂者-贺利坚的专栏:11.5?走出来的就业路——《逆袭大学》连载

    迂者-贺利坚的专栏:11.5?走出来的就业路——《逆袭大学》连载

    作者:[db:作者] 时间:2021-08-23 16:09

    返回到【全文目录】

    目录

    11.5?走出来的就业路

    用学得好做前提?

    就业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莫为非专业背上包袱?

    梦想怎能轻易交出??

    借力培训?

    考证,重点不在考


    11.5?走出来的就业路

    工作后的人会经常留恋校园的生活,宽松的节奏,优美的环境,自由的选择。但校园生活注定会结束,即使再去深造,也只是缓上几年而已。这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十数年的学习成果终于要得到检验的时刻,这是要让知识转换为生产力,转换为购买力的时候。然而,这一刻,注定了也是迷茫加重的时刻。有选择,就有不确定,就会有喜悦相伴,也有忧愁跟随。

    用学得好做前提?

    就业形势好的时候,毕业生可以择业,行情差时,给出的建议则是先就业再择业。说出这些话容易,但需要毕业生自己去做决定时,问题还是各不相同。有些人会为到来的几个offer中选哪个发愁,而有些正在苦恼于海投简历却无人问津。面试秘笈一类的资源很吸引人眼球,可是说来道去,还是实力在起着作用。

    说及这些,有人会忿忿不平:拼爹的年代,机会都被人抢去了。此话当真?的确,有的学生成绩能力不怎么样的,在家长的安排下,顺利地进入了别人眼红的单位,过着滋润的日子。对于公权机关的此类事情,作为公民应该抵制这种不公。但是在商业、市场环境中,两个求职者应聘同一职位,能力不相上下,A有个熟人打个招呼,B就得另谋高就,这也属于正常现象。事实上,这是在提醒我们,上大学不能只是埋头苦学,还要开始建立自己的人脉,不能在大学中将自己封闭起来。我的学生中,就有不少是通过刚刚毕业一两年在公司站稳脚跟的师兄师姐,由他们及时透露招聘信息或争取到内推的名额,不费多大劲就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我也曾接过在某公司管事的同学的电话,请我推荐应届毕业生,于是,我的某个学生就此获得了一个非公开招聘的工作机会。但是,有一些人,苦苦寻觅,就是找不到机会。

    于是,有人感叹“学得好又能怎么样”。我的一位大一学生给我递来纸条:“现在的社会人际关系占主导,大学的学习,究竟还有多大的意义?”

    对此,我们要知道的是,“学得好不是大学的全部”。上大学在“学得好”之外也要做点其他功课。这一点丝毫不要感到意外。多年来我们只盯着考试和成绩了,那是应试教育的错。当我们睁眼看自己的出路时,一定要想起全面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光是有超强的业务能力是不够的。最表面和最起码的,和同事、领导能够融洽相处,有了机会,是要让人想到你;有了难题,张个口,有人帮你。

    有些人的思维有问题,出于对“学得好又能怎么样”的质疑,马上理解成“学不好才能干得好”,于是,在行动上变成为了“学不好”而“不学好”了。

    可是,学得好无论如何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学得好是在就业诸多条件中的一项,更是在上大学过程中的一个目标。到底学得有多好,因人而异,尽力而为。“学得好”是“干得好”的前提,是长期发展的根本依靠。与此相比,“学得好”之外的东西,提供的只是一次可能的机会。

    我有一个学生小D,在毕业前很是纠结,究竟是自己去闯出一片天空,还是接受其父的安排。后来小D还是选择了捷径,没有经历毕业季的那番动荡。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小D发挥在校刻苦学习实践得来的经验和能力,积极拓展和改进本职范围内的工作,受到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欣赏。了解小D“来历”的人,也称赞小D,小D的父亲脸上自然有光。

    当有人找我推荐毕业生时,我自然得先要去评估我推荐的学生是否能胜任工作,是否能踏实地去完成工作。我绝不会仅因为某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推荐——我不会推荐自己都不放心的人。

    我们不必总将眼光盯着个别领域中的个别人身上。年轻人要的只是一个机会,某些领域也并不是人人都需要去追逐的。我一直信奉实业兴邦,而IT人更多就是要投入实业中去奉献自己的力量,去为自己争得一片天空。在这样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当中,我们尽可以无视某些因素的存在。在大学里学有所成,修炼出过硬的综合素质,以此保证将可能的机会变为现实。用独立面对的姿态,得到的内在的竞争能力,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

    没有伞的孩子要跑得更快,没有靠山的大学生,坦然接受。用自己的努力争取机会,成为改变世界、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中的一份子。这一切,学得好是前提。

    就业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毕业后就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寄托了大学四年的目标,是一个人一生当中十分重要的第一次。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拿这个第一次作为教育是否成功的考核标准,一些高校在压力下导演了毕业生的“被就业”。家长也将这个第一次当作教育投资是否值得的标准,毕业生面对这个第一次倍感紧张。

    如果放在几十年以前,这个第一次可能也就是唯一的一次。但在如今,找到第一份工作,这只是今后几十年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时刻而已,我们莫要把这件事看得太重了。我们很重视找工作的结果,都希望一次出手,捞到的就是一条大鱼。其实,找工作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准毕业生学着将脚步移出校园,踏上社会。有很多学生是在找工作过程中,才真正明白了大学中的一些事,很多学生由于走出去而发生了巨大改变。第一份的工作,我们要追求最好,但是也要能接受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的制约,接受其他的选择。

    我们对各种“起跑线”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担心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能站在某一条起跑线上费尽周折。然而,人生之路不是百米大战,而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更加关注在长跑道上的表现。现在已经不是“从一而终”就业的年代了,在用人机制灵活的职场,在一次就业之后,还会有不断的调整。个人的发展需要有这样的流动,每次流动,给自己争得一个上升的空间,获得新的机会。对于一个公司、单位、部门而言,这样的流动也都是好事。现在大学里的很多改革做不下去,人员流动不开是个大问题。每位毕业生在就业时是要争取起跑线上的优势,但是,如果由于在大学学习中的缺憾,或者由于当年就业市场的不景气等原因而不能如意的,倒也是需要将起跑线的事情放下,不要纠结。这一放,将为自己放出平和的心态,解放出一片新的天空。

    在大学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学习就是为着“一世”发展而不是“一时”就业而来的。大学的学习,没有采取“订单式”,没有什么热闹就学什么。计算机类专业的学习,也没有局限在某一门语言、平台之上。吸取了大学精华的同学,大可不必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最新潮技术的表象迷惑,依靠坚实的基础,应对各种眼前的、未来的变化。我们需要有这种淡定。

    于是,在困难时,先就业再择业,变得不是那样难以理解,其中也不必伴有诸多的骂娘。这一“退”中包含的是无穷的“进”,以退为进。喜欢IT行业,技术过关,奈何行情不好,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先有机会在行业中做事再说;经过曲折喜欢上了IT行业或接受了在IT行业发展的事实,但技术不行,有非技术岗机会,先入行业再说;在非技术岗位想做技术,业余自学储备,争取机会,业务背景将成优势;在技术岗位,不想长久做技术,以技术增加体验,找机会转型,技术背景将成为非常宝贵的优势。传说中程序员是一个很苦逼的岗位,但程序员又是职业起步时期最多的岗位,那就从程序员做起,会发现程序员也不乏精彩,会发现由程序员起步而引出的诸多机会,会发现在程序员岗位上经历过的事情,全都可以是宝贵的财富。

    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经历新的事情。进入大学是一个新的经历,开始需要独立面对很多事情。而走出大学也是一个新的经历,有更大的空间等着被开拓,其中未知的问题更多。就业了,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新的学习、适应正式开始,利用从大学中汲取的营养和人生体验,各种可能将再次在你面前展开。

    莫为非专业背上包袱?

    在大学里,还有一批没有机会专攻计算机专业的技术爱好者们。他们为着这份兴趣,勇敢地在自主学习中迈开脚步。有梦想,有努力,这是活出自己的方式。只是好事多磨,通达心仪岗位的路上,更多的波折不可避免。既然有了这样的选择,那就要多一些勇气,用学习的行动,时刻准备着抓住到来的机会。

    一名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学生爱上了编程,并且希望在IT行业从事技术工作。他给我来了信,期望能得到鼓励。他除了对非专业的担心,还有对走出去的畏惧。这样的畏惧,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同样有。

    由于在研一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软件工程并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在研二和研三的上学期陆续旁听了软件工程的一些基础课程。但由于我在本专业学习和科研中也需要投入,这一年半的课程学习停留在对概念上的理解,编程技能也不是很突出,动手能力较差。我报名到培训机构里进行系统学习,期望获取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后进入相关企业工作。但是现在我有个担心,我是非科班出身,在培训机构里的学习也只有短短几个月而已,我要寻找相关的工作是不是有些困难?希望老师能在有空之余给我提供一些中肯的建议。

    我赞叹兴趣的力量。我能想到他由于底气不足不敢迈出这一步的困惑。但是凡事都有第一次,走出去,就会有一个回应,根据回应再找对策。有些事,不走出去,答案永远不会来。我鼓励他“走出去揭晓答案”。

    既然已经在这方面投入了这么多,可见你的兴趣之浓。围绕这个兴趣安排出的学习也是有效的,为何面临找工作了,却又如此犹豫?所以,走出找工作的这一步,用脚去回答这个问题。我在校园中,无法为你回答,也只有你走进用人市场,才能有答案。一般而言,找一个工作岗位并不是难事,但不一定一找就中,不一定你有多高期望都能满足。这样,第一次的就业,期望可以低一些,台阶要一步一步地上。工作之后,你还需要继续投入地学习,让自己再提高。另外,你既然参加了培训,培训机构应该和用人企业有联系,可以获得更多信息,可以利用好这个条件。

    这名学生在给我的回信中,领悟到了“只有我走进职场,才会得到答案。不抱有过高期望,看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未来努力方向才是当下我所需要专注的事情。”此后没有再联系,我想他有的是机会。在职场中,他如果找到了英语和IT技术的结合点,要知道这样的结合会很多,有他如鱼得水的一天。

    上大学报志愿,稀里糊涂中上错船的故事数不胜数。选择了将错就错,在另一艘船上站稳是一种选择,抓住机会“脚踏两只船”,在大学里也是有的。

    我是轮机专业的学生,当时报志愿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就报了提前批,本打算录取不了后报个计算机或信息类专业,但我不幸就被提前批录取了。入学前后仔细研究了一下我的专业发现真的不适合我的性格,但没有退路了。可是我真的喜欢计算机专业,大二辅修了计算机作为第二专业。我想问一下老师您,计算机第二专业毕业后外面的公司承认吗?如果修计算机专业,容易毕业吗,我可能考研究生,也不知道什么情况!

    现在是学历社会逐渐在退缩的时代,但是也有许多人仍然无法放下学历的顾虑。“承认学历”的说法源于在僵化的体制下,认证不认人的做法。要知道,IT行业的市场化程度高,企业的发展需要的是能够创造效益的人才,“外面的公司”更多承认的不是学历,而是能力,这取决于自己的学习。

    辅修计算机后,用人单位是否承认?其实,问题的关键不是你的证书是辅修还是正修,主要还是你这个人如何,你的能力如何。想清楚了要走这条路,放心地投入就是。公司要人是要工作的,不是要码文凭的,只要你有真才实学,机会很多。能坚持学下来,拿到辅修证书没有问题,但如果仅以取得证书为目标,是否能找到工作我就不敢说了。不少公司在招人时,用自己的评价体系,而不是看毕业证上的校名、专业、培养方式,从这一点上看,辅修的证书与普通的毕业证没有区别。借助辅修这种形式学到知识、增长了能力,机会总是有的。至于考研跨专业考计算机,也不是没有可能,先例很多。

    鉴于他自己的本专业是个很有特点的专业,在高年级时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参加交通部的一系列认证以获得海员资格,我建议他还是要做慎重考虑,如果能通过其他途径将专业与兴趣结合起来,那是最好的选择。而一旦做出辅修的选择,则要放下包袱,更关注自己内在的进步。

    梦想怎能轻易交出??

    人的幸福,莫过于能够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小时候我们谈理想,说梦想,随着长大,各种现实的选择却将人生的轨迹扭到了别的方向。我们需要有一种适应能力,随着现实去改变,但是有些梦想历经磨炼仍然不能消退,那可能就是你应该终身追逐的港湾。

    对大学生而言,最为现实的就是大学上了什么专业,对口选择未来的职业。理想的状况是专业、职业与梦想就是相符的,得到的工作恰好就是内心所想,从此有了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机会。然而,这样的理想状态并不对每个人都成立。实际上,当我们摒弃掉那种专业和职业狭窄的一一对应的观点之后,常常能发现专业、职业与梦想之间的交叉点。立足本专业的学习,找到与梦想中职业的结合点并有所准备,人生的轨迹与梦想重合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即使在就业的起点上未能如愿,这些准备也会是梦想播下的种子。

    有一天,我发现研究生小E在看公务员考试的书。我了解小E的性格并不适合做公务员。小E说自己也不喜欢公务员的工作,出于种种考虑,不想做技术工作。在不知如何面对就业的迷惑中,小E决定碰一碰公务员这条路,说:“多碰一条路总比等着强。”

    跟风考公务员、考研,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我不赞成将考公务员当成就业的一个途径:有些人并不适合做公务员;公务员的轻松、稳定,并不是一个处处为真的命题;无奈中进入公务员行列的人,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公务员”的使命。况且,如果有考上公务员的手气,还真不如试试买彩票去。

    我想对小E说:“亲爱的同学,当你在此处投入这么大精力做无谓的投入,其他更适合的大门就正在向你关闭。”

    再深入了解,小E并非没有自己的想法。她和我一样,从小就想当老师。只是,她感觉似乎当老师的机会越来少,把这个念头压下去了。

    “我到现在也不知怎样当老师。”是的,这只是你没有朝这个方面准备罢了。有什么事情是出娘胎就知道的,准备公务员考试,你知道怎么当公务员了吗?既然喜欢当老师,每天上网看新闻可以关注一些教育话题,对教育观念、国内外教育形势、教育改革趋势就此有所了解,自学教学理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先能纸上谈兵也不错。这样积累下来,在应聘教师时,能对上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谁能说你不知如何当老师。现在考风甚浓,如果要考试,何不去考教师资格证,备考过程中认真学习,解决的就是如何当老师的问题。

    “招聘时人家问我教学经验怎么办?”其实小E已经在积累教学经验了,在学院担任着助教工作,批改作业、上习题课、辅导实验,这些都是教学经验,都可以实事求是、理直气壮地告诉招聘者。现在大学生、研究生做兼职的机会很多,做家教、到一些培训学校兼职,也都是可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经验的积累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可以写在简历上的能拿出来给人看的;另一方面是自己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这些都可以自己把握。

    “现在学得越来越窄,不适合学校的要求。”非也!大学的学习有了专业的限制,到研究生阶段,更是收缩到了研究方向上,似乎更是越来越窄。但是,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却是要越来越宽的,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也不是现在脑袋里装了什么就要给学生灌什么。这点不扭过来,自己吃亏,还误人子弟。研究生阶段的窄是要通过某一研究方向乃至某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学到研究方法。这是不同教育阶段的特点所在。将要达到的目标与要经过的途径混作一团,机械地将自己绑到学习过的死知识上,这是应试教育的精髓。以现阶段的学习作为载体,学会学习、研究、思维,练就交流、交谈、倾听、合作的能力,这样学来的东西,能够适合任何自己喜欢的岗位。计算机专业对应的是新世纪公民必备的素质,我们有的是发挥才干的空间。

    “现在像我这样,人家学校都不要。”再一了解,“我这样”的人,仅指出生地不在本市、没有关系、不是师范生等外部条件。“都”字太悲观了,现在的学校对新进教师的要求,小E也仅是从网上看了几家中学的招聘要求得到的。即使去过招聘市场的,也切不可被列出的一二三束缚住自己。不要指望通过招聘会海投简历解决工作问题。到找工作之前,做好准备,修好内功,看到合适的,可以亲自到人事领导甚至校长的办公室去。公立的学校暂时找不到机会,还有私立的教育机构、企业的培训部门等。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没有关系是一个已知短板,做强自己却可以是现实的应对,有些条件就是要击退碰运气的人的。至于只认关系、只看那张毕业证书上是否有“师范”两个字的单位,不去也罢。

    一番开导,研究生小E安心地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业,看书的方向转向了教育,没有把研二宝贵的时间交给了与自己不会相干的公务员考试。后来,在小E毕业的时候,在一家独立学院找到了机会,成了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

    借力培训?

    除了大学,培养IT人才的还有一支队伍,那就是众多的职业培训机构。在市场的竞争中求生存,这是一支能打硬仗,效率奇高的队伍,为行业内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一些成规模的机构,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点,投入了大量的力量建设资源、创建品牌、争取生源。

    职业培训机构为更多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和不愿意通过大学途径进入行业的人提供了机会。他们制定了贴近市场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实用的教学体系,能够在短时期内培养出企业直接能够用得上的人才。学习周期短,见效快,其效率常让大学感到汗颜,以至于大学生在说出“为何我在大学学了四年还不如培训班学了四个月的人”时,不由得一阵感慨。

    事实上培训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和大学争夺“客户”。见过不少的培训机构的广告,在其“全面”的对比之下,不要上大学,那才是绝对正确的选择。大学四年普通大学毕业,出来的是没有经验到处求职的大学生,同样的时间,用一年参加职业培训的,已经有了三年的工作经验;大学四年花费是职业培训的两倍,然而早三年工作的培训学员里外算账已经有近十万元的优势;培训机构有“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胜任甲乙丙丁诸多岗位,而大学生求职难、待遇低、专业不对口是不争的事实。

    看这本书已经到现在的读者,也不需要我对广告中的忽悠作更多的说明和澄清了。我还是呼吁大学生,应该找到该有的目标和节奏。大学的野心太大,目标直指内外兼修。有人按目标修炼,有人修内丢了外,有人顾外丢了内,还有人里外都不是,就在这里里外外的组合里,从大学里走出来形形色色的人才。说句好听的,这是兼容并包,创造无限可能,但却也夹着自生自灭的味道。大学也太大了,要容得下各种目标、各种方式,不再凡事都强制,要造就自由的人,传递自由的能力,面对的是值得拥有自由的人。大学是一个需要自己的把握的地方。大学有风险,上大学须谨慎。

    对于IT行业而言,由于进入行业的门槛相对高,大学和培训机构在各自优势和劣势上的互补,竟然有了能够相容合作的空间。为弥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缺陷,一些学校的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委托培训机构,共同商定方案后实施。这解决了学校本身教学体系更新慢的问题,也发挥了培训机构与市场接近的优势,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技术。通过承担单位的改变,以及完成学习任务的地点不同,同学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效果也有所不同。培训机构还带来了高校中缺乏的企业文化、行业动态方面的信息,学生的眼界得以开放。

    在大学里,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的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却发现自己的能力达不到就业的标准。我也建议有些同学在此时可以考虑借力培训搞搞“速成”,这是迅速提高的一种方式。无论之前学习是否很努力,大学生由于有了一些专业的基础,在完全以实践为目标的培训中的进步还是相当快的。培训机构也非常愿意招收有基础的大学生,他们培训难度小,有基础,就业情况自然比无基础的高出一大截,成为其宣传的亮点。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也是培训机构进入到大学教育的一种形式,一场又一场的针对大三、大四学生的宣讲应接不暇。是否要去参加培训,参加培训的额外投资是否值得,培训完后是否能获得如宣讲中所言的好的工作机会,如何度过培训这一段的学习,成了不少大四学生的疑问。

    目前可选的培训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的实习培训,另一种称为是就业培训。

    前一种实习培训是学校和企业“对接”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企业文化、企业的生产流程、特定的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是一些公司针对自己的准员工开设的培训,并且常是免费的。培训完后进入实习期,有实习工资,在培训和实习期结束后,决定是否能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在我的学生中,不少在校按要求认真完成了各种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学习,他们在到市场上找到了工作,就去参加实习培训,不久进入到开发团队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开始他们的第一份工作。

    后一种就业培训弥补了大学中该学却没有学到的缺憾,重点是某一项专门的技术。招收的大学生已经在大学学习了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但是实践能力有所欠缺,还缺乏自学能力,通过集中一段时间有针对性地学习某种技术,以便符合用人单位的入职要求。这种培训大多是要交一笔不菲的培训费,有些可以分期付款,有些底气足的培训机构承诺就业之后再付款。参加培训的益处,一是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提高实践能力,二是声誉好的培训机构一般与有需求的好企业有联系,可以推荐学员就业,至少有渠道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免去了学员海投简历的麻烦。

    就业培训的市场很大,于是也出现了各种机构良莠不齐的状况。在做出决定之前考察好培训机构很重要。参加培训的效果除了培训机构的因素之外,个人的基础也很重要。一些资质好的培训机构在招生时设有考察环节,专业基础、心理测试等合格的才能够参加。这也提示有些同学,不管选择怎样的就业路,在任何时候都要力争做强自己。

    在任何阶段的学习都是一样,都需要学习者真正投入学习的。不少同学是在参加培训中懂得了一些道理的。有位学生和我说在参加培训中找到了专业学习的感觉,“三个月写的代码超过了过去三年的代码总和”,他后悔为什么自己在学程序设计课时作业都要以抄答案的方式完成,而不是要求自己亲自编出来。还有位同学,在学校的学习还算不错,但她为了能借到更多的力,也选择了一家培训学校去“速成”,本来认为自己的学习已经够努力的了,初时对来自各行各业的想转行到IT业的一起参加培训的学员有不敬的想法,而后她却被有些同学的学习欲望震惊了,她说:“真没有想到有人会为了进入这个行业拿出那么大牺牲和勇气来学习,我也感到了能有机会在大学里安静地学习四年的幸运。”随后的学习中,涉及到算法这类的问题她都感觉不到有障碍就可以通过,而其他人却无论如何想不通,这使她认识到专业基础起到的作用。她很快地达到了培训的目标,也顺利地在被称为史上就业最难的年份,获得了一份高薪的工作。

    我在有些场合,也推荐某些同学可以考虑通过参加培训来获得就业机会。然而,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我真为此而感到愧疚:为何我们自己实施的教育就不能将学生直接送进用人单位呢?大学不是仅为找工作而设的,作为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阶段,让大学生能够进入到参加实习培训的程度,是应该做到的。然而实际的状况中,学校的教学体系并不能只针对一时就业,还要兼顾关注长远发展,学校合理的教学环节实施不力,在改变大学生的学习观方面缺乏办法,有些老师不投入,部分学生不学习。一地鸡毛中,培训算是个补充,借力上路也是个办法。

    证,重点不在考

    国人对证书的感情是很深的。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与证结缘了。出生之前有准生证,出生之后马上有出生证、儿童计划免疫证、独生子女证,上学后有学生证、借书证、毕业证,不再说结婚证、离婚证和其他N多的证了,我们这里还是说大学生的证。

    大学毕业,最重要的证书是毕业证,这代表着学历,证明你曾经在一个大学学习了几年,修完了教学计划中的所有课程,成绩合格,盖着学校的公章,签署着校长的名字。此外,大部分的本科生还会获得一个学士学位证书,证明你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了名为“学士”的标准,签署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的章。

    在就业时,据说还需要一些其他的证,这让具有忧患意识的同学们开始紧张。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或者六级证书,这是大学生的标配了,我问过一位制药企业的老总:“你的公司并没有外贸业务,专业岗位也用不到英语,招毕业生看四级证书干什么?”他的回答让我意外,他说:“英语四级最能代表一名大学生在大学时的学习状态。如果对他自己如此重要的证书他都拿不下来,我企业中的什么事情敢托付给他?”想想这句话真有道理,英语的证书承载的不仅是英语的知识水平。如今大学四级证书与学位证书脱钩了,作为应试教育重灾区的英语学习,也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改变,以及是否沉下心去学习了。面对一次次“裸考”不过,还要调侃高中只会考试,大学连考试也不会了的大学生,我不作评论。

    计算机类专业的大学生自然还关心各种IT考试认证。参加考证的理由,短期看来,是通过考试给自己加点压力,借此能多学一些;中期来看,找工作不知人家要看什么证,早些准备几个,就业时增加点砝码;长期的理由,没有了。

    我是不赞成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考各种证书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问起我关于考证的事,我的建议一概是不要着急。为了学习,没有必要非给自己造个“应试学习”的情境。应试教育给我们的学习带来的破坏已经无需多说。吃够了让考试牵着鼻子走的苦头,受够了只会做题不会动手的折磨,离开考试就不会学习,没有考试就不学习,这已经成了不少人学习的真实状况。我们期盼的自主性学习中,第一个环节是要学会制定学习目标,最后一个环节,是要会进行学习评价。在考试的引导下,在考试大纲的限制中,在专为考试设置的题型的约束下,以考试是否通过作为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轻松、自由、个性的学习永远来不了,按自己的需求实现自我培养只能永远是空谈。不需要处处以考为约束,而是以自己的标准和评价准则主导的学习,则是一种可持续的学习,是在终身学习道路上该有的学习方式。

    针对就业,我们最重的砝码是什么?是证书?还是别的?除了考证,是否还有其他更值得做的事情?大学之后,我们注定是要去从事一项工作的,包括考了研究生的,要开始学术研究的历程。所以,我们的整个大学,都要以工作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即使将考取的证书当作自己就业资本,要知道有些单位看证书,是将证书视为可以说明能力的一种载体。有一纸证书在,在有限的考察时间内,不必多谈,证书一亮相,就希望它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证书是否能够真正作为能力的代表,取得它的方式很重要。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微软的证书曾经有一段时间很火爆,但不少国内的培训机构采用题海战术帮助学员通过考试,而不是按照要求完成该有的实践,证书的成色很快褪去。判断证书的含金量,要看证书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得到。纯粹应试背题就能通过的,其背后承载的能力连自己也说服不了,岂能进入用人单位的法眼?

    继续说到考证理由中的长期效益,非常遗憾,和我咨询考证的同学们,没有人能给出来,证书的作用范围也就到求职的时候就完结了。换一种角度理解,在将没有考试就不会学习的习惯延续下去,找到了工作是否可以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对待证书的理性做法,就是不必首先将考证看得那样重要,优先找到自己学习的节奏,让自己毕业证的成色更足一些。货真价实的毕业证,其中有分数不能够体现的内涵,这才是你最重要的证书。证书可以出示给人看,更重要的是,当持证的这个人站出来时,要是顶天立地。当我们在每每报怨大学毕业证不值钱了的时候,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毕业证书的成色上来。把那一张纸珍藏起来,作为自己最宝贵经历的纪念。而那一张纸的成果——你自己,却是可以时时能够展示出来。

    一位大学毕业生小H,在毕业后的四年时间内,在一家互联网公司由培训讲师做起,经过部门经理,地市级城市分公司主管,做到了省会级城市主管的位置。而小H的毕业证,公司从来没有提出来要看。这原本是小H的担心,因为毕业证上学校的名字就让她很没有自信。她没有出示过的毕业证的事实,恰好就是她拥有的那张毕业证成色的最好体现。那张纸大家都一样,那是无所谓的,最重要的,是持证的人。

    不过,我也并无意将一切的考证都拒之门外。前面列出的考证理由也还是都有一定合理之处的,我只是不赞成过早考证,内功不够就要硬闯关,势必就会落入应试的圈套。在我的身边,有位学生物专业的大二学生靠着一本考试指导书拿到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四级证书,我表扬了他的话只有一句:“你真会考试。”为了逃出考试的圈套,我们要有所行动。过早考证必然还对应的是盲目考证,未来主攻哪个方向尚不明确,抱上一堆证书也就是要凑数,让自己更盲目。

    如果要选择考证,就在合适的时间去考取一些合适的证书,数量不要多。考证的时间可以选择在大三及其以后,通过大学的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再加上确定了专业发展方向,要考的证书能与自己选择的方向结合起来。微软、甲骨文、思科等大企业的认证费用高,选择更要有针对性。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值得专业学生选择,其中设置了初、中、高三个层次的二十多个级别的考试。我不赞成为了考证去上培训班。一些证书考试涉及的知识实际上包含在大学的各门课程当中,可以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从真正掌握知识的角度去学习和梳理知识结构,甚至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可能不考的地方,丰富自己的知识,实践利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以此手段学到了知识,自然而然地,“顺便”报名参加考试,取得相应证书。

    其实其他证书的获得过程也是一样,例如大学英语四级证:我学好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达到一定程度,顺便参加四级考试,证书到手了。这是我们学习中求真的一种体现。如果纯粹依靠应试的方式去准备,可以得到证书,除此之外在能力、知识上的提高并没有太多保障。这样就能取得的证书,其含金量也可想而知。有人在求职中出示了证书,但稍加深入交流却露出了原形,这不仅是尴尬的事了。

    有些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就业是需要在毕业证之外另有执业资格证之类的证书的。例如我所在的学校有航海技术专业,毕业后要上船出海,必须取得“适任证书”等一系列国内、国际要求的证书;要从事导游工作需要有导游资格证书;要担任律师等工作,需要国家司法考试证书。对于IT行业来讲,技术发展快,所需要技能并不是体现在操作性的层面,其中所需要的创造性因素更多一些,并不适合更多的硬性规定。IT行业的市场规模很大,需求也很复杂,成熟的企业有行之有效的人员选拔机制和方法,证书远没有人力资源部门组织的直接考查来得有效。作为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IT行业,也是一个务实的行业,不存在太多的以证书设限的情形。反而一个人如果持有太多的证书了,用人单位会可以对你的学习历程产生看法:用如此多的精力去考证,你的大学是怎么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