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博文首页 > zhangcanyan的博客:大牛畅谈“技术成长的烦恼”:大家都能做,

    zhangcanyan的博客:大牛畅谈“技术成长的烦恼”:大家都能做,

    作者:[db:作者] 时间:2021-06-04 20:24

    校招生无疑是技术团队的一支生力军,而“里星”则是从每年数万名校招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优秀群体。

    ?作为校招生代表,里星们对阿里的技术发展和个人成长有什么问题?而集团又对他们报以怎样的期待呢?上周四,历年来加入公司的14位里星在杭州西溪园区和CTO行癫展开了一场零距离对话。

    大数据是一种资产,拥有计算平台才是一种能力

    ?阿里云的岑鸣同学从Google在人工智能平台上的大量开源谈起,提出了他对公司开源计划的关注。对此,行癫从大数据、计算平台和算法三个方面谈了他的看法。

    ?数据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没有数据你去创业,网站首页都不知道出现什么商品好。而像我们的手淘首页,就在大数据的支撑下能推荐出与用户相关的商品。但大数据本身不是一种能力,就像石油一样,不是有了石油,就有了一切。大数据之上还需要计算平台——好像炼油厂,具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再结合对业务的理解,产生的算法——从而起到飞机发动机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计算平台、算法——三者是一个整体,结合起来能做出很不错的事情。

    ?阿里在数据方面的积累是非常丰富的,但数据我们轻易不会给别人。

    ?计算平台上能否开放呢?阿里有两种做法:第一种,就像飞天、ODPS、YunOS,基于开源的内容做修改,但是未必能再兼容这个生态。计算平台跟生态脱开之后,就需要有超越生态的能力。如果今天不能说这句话,意味着投入很多,产出未必够多。

    ?第二种,如JStorm、blink,是做生态,但我们能主导开源。我们有很强的能力,做了一段时间之后,能主导社区上的架构,兼容这个生态,内核由我控制。阿里这么大的技术平台,最终一定要回馈到整个社区。阿里技术做得好不好、牛不牛,就看你对外面有多少影响力今天我们比较悲剧的是都在用别人的东西,有原创性贡献确实不多。

    ?计算平台的出现让很多基于算法的技术的门槛降得很低。因为如果没有自己的计算平台,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移植外部平台的算法,而一旦外部的算法演进,我们还需要跟上去。

    ?我们很多搞算法的,我觉得不叫算法工程师,叫做算法应用工程师——这是很大的一个区别。外面确实有很成熟的算法,但是今天阿里这家公司——有这么好的数据,有相较之下很成熟的计算平台,有这么多应用的场景——我们如果还不能做一些真正原创性的东西,在技术上面真正有突破、有贡献的话,我觉得我们距离世界一流的技术公司,路还是非常长的。

    ??

    中台战略旨在消灭低水平竞争,鼓励高水平竞争

    ?集团中台战略仍是交流会中的热门话题,搜索的玄澈同学和阿里云的悬帆同学都想听听行癫关于中台的更多思考。

    “中台战略,第一是要消灭低水平竞争,第二是要鼓励高水平竞争。”行癫提纲挈领地指出。

    ?中台不是做服务,而是做规划赋能,这个很关键——打通部门之间的连接、人的连接、系统的连接。一个平台并不是要把所有人都放在一个部门里,而是大家有统一工作的平台,信息互通,统一工具,统一系统。中台不是一个部门,它是系统层面、技术层面的一个抽象概念。所有工程师都在这个平台,不意味着所有工程师都变成一个部门,这是两件事情。

    ?现在中台正在统一对技术路线的看法,比如数据中心层、数据平台层、计算平台层、算法层等,包括是不是要做如语音、图像这样的垂直技术,这是中台要来规划的。

    ?任何一个平台,任何一个人,不管多牛,第一版总很难考虑到方方面面。所有系统的平台都是逐步演进的过程,过度设计都是比较致命的。很多人掉入一个误区,总希望做个平台以后大家不用改了,这个事情基本上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以后的需求是什么。

    ?很多事情是要解耦的,越解耦越简洁。任何一个人,同时面对三件事情,都会很难处理。所以做架构最根本的一个原则,就是解耦,把问题单元化、模块化,然后逐个来解决,比如像调度、存储、计算、安全等等。很多事情,都是要更抽象一层去思考问题,才能把系统构建好。今后中台越成熟,我们能复用的东西会越多,重复性的事情会越少,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效率也会更高,而且验证过的东西,风险也会更小。

    ??

    别问公司怎么看,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个合理的规划

    ?安全部的蒸米同学谈到了腾讯最近在安全领域大量储备研究性人才的动作,他想知道公司对这个方面的投入怎么看。行癫首先肯定了发展安全技术的重要性,但也同时告诉大家,别总问公司怎么看,也要在自己的位子上思考事情。

    ?公司有几种,有微软这样的学院派,有实力,愿意为五年十年以后的东西砸钱,Facebook这种公司则非常务实,接地气,能用的东西就用,没提出什么原创的东西。Google既有微软的实力,也有Facebook接地气的能力,所以它是平衡比较好的一家公司。

    ?而我们则在走两个极端:有时自视过高,觉得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有时又什么东西都拿来用,而有些拿来用的开源的东西是很低端的。如何既有原创的能力,又务实接地气,这是非常难的一个平衡,值得我们思考。今天我们可能没有这么多资源去砸那些十年二十年后的东西,但以我们的规模,又不能不去想五年十年以后的事情。

    ?今天大家可能都会问,公司对某某事情的看法是怎么样的。然而哪有什么公司嘛,我们在座的各位就是公司,我们要有我们理性、科学的想法和规划,不要跟风,然后很清晰地、逻辑性很强地给公司建议。这种事情其实没有公司这个说法,是看我们能不能自我驱动,去引领和规划,并拿到结果。

    ?在座各位,是公司中最优秀的一批同学,在各自的位置上、从个人职业生涯出发能不能想明白一些事情:我真正的能力是什么?哪些我可以拿来用,哪些一定要自己去做?我今天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说今天为了晋升,我要做这个,这个东西热门,我要做这个。能不能做合理的规划,能不能带团队取得结果——这才是我们公司一步一步走踏实的重要保证。

    ??

    有成就才能有成就感:别人也能做,说明你的深度不够

    ?于个人的成长,搜索的铭谦同学(唯一的女生)很关心作为技术人,在研究型和业务型之前的取舍以及两者各自的成就感来源。

    ?行癫说技术人主要分为两类:有一类特别喜欢做业务,喜欢做应用系统的开发,他们的成就感来自于终端客户对他的评价;有一类比较喜欢研究技术,喜欢做后台的开发,技术的先进性带给他很大的成就感。

    ?如果做技术研究的一直没有感觉,说明我们的研发体系有一点问题。另一方面,做业务获得成就感,不一定是这个事情本身带来的成就感有多大,而是因为我们的KPI和很多业绩指标密切相关,你比较容易从别人那里获得认同感。

    ?然而,不可能所有人都去做业务。我们公司现在80-90%的人享受从前端获得的认同感,这带来一个很严重的后果:所有人都想做一点业务。今天我做这个技术,本来应该要做到业界最精,但是做到最精,别人都用他的东西,他也很难获得成就感。于是他倾向于也搞一点业务,做些小的业务产品,虽然这没有错,但把公司有限的精力给分散了,会导致大家都在做重复的事情,很多都是低水平重复——这是我们想杜绝的。做技术的人能支持很多客户,认同感应该更强的,为什么没有产生这个认同感?我们也试图在解决这个问题。

    ?今天,开源让进入算法和云这些领域的门槛越来越低,有不少团队在做相同方向的事情。我认为如果这个事情别人也能做,说明你的深度不够,一定是你做的东西别人不能做了,你才是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或者是找对了方向。因为今天如果真正做好一件事情,别人是很难超越你的。但凡重复性多的地方,那里的门槛肯定低。我们希望大家在更高的水平上竞争,而不要在低水平上重复。

    ?成就感——有成就才有感觉,都没有成就,就要追求这个感觉,是不可行的。

    ?

    ?技术与业务:对于阿里,在理解生态基础上去影响业务

    ?里星同学进而提出感觉技术要做深,需要对业务背后的逻辑理解得更深,技术同学怎样深入业务的问题。

    ???行癫分享给大家,阿里业务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没有太多行业知识,技术同学首先要有这个自信心。

    ?阿里“难”在理解“生态繁荣”,不是看有多少程度理解业务,而是多少程度理解生态,这会导致最优解有一定的难度。不是说转化率、点击率、客单价越高越好,而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搜索算法,一定能做效率最好,因为本身是一个闭环,知道哪个卖家最好、价格最低、服务最好。但如果天天推同一个商家,就会变成一家独大,而不是一个生态了。

    ?淘宝是一个很大的生态,有买家、卖家、TP、网红、创业者。这个前提下,阿里在做一个选择“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以前是绝对公平,现在是效率优先的情况下兼顾公平;为了保证多样性、丰富性,我们又做了很多其它选择。比如:从搜索是流量分配入口,到把其他入口的比例提升上去,出了“有好货”等很多产品;再考虑增强黏性,希望用户不购物的时候也要来,因而强调“社区”,“内容化、社区化、互动”;无线时代后,“点击”成了高成本的事情,返回会很麻烦,所以用户不太愿意点那些看上去比较宽泛的东西,开始大规模上相关性、个性化…这些是整个业务逻辑的基础。到了今天,我们人机交互的形式一直在发生变化,从以前简单的语音、文字到现在的视频、直播等等。

    ?在这样的“生态”大格局下,奠定了我们所有技术人需要干一件什么事情。公司的业务框架和战略,都是大家要去深入理解的。

    ?技术与业务总结起来就是两种方式:

    • 把握业务本质性的变革,看手头的技术有哪些可以匹配的;
    • “帮助解决问题”:有很好的技术,能够改变业务选择或者提出一种业务新思路

    ??

    面对新兴领域,需要深入思考是补充、创新还是颠覆

    ?淘宝VR团队的云治同学问到对于VR/AR新方向的看法,行癫对于大家面对新兴领域如何思考给出了建议。

    VR技术是一个全产业链的东西,还是会对某几个行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对于游戏、视频等娱乐领域,可能确实是下一代革命性的技术。但它对电子商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现在还不太好评价。

    ?对于VR/AR这样代表的新兴领域,行癫提出了他的思考思路:

    1. 如果是下一个技术突破点,不做的话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 如果去做了,可能对我们现有或后续的业务带来怎样的帮助

    ?面对新兴领域,建议大家深入思考要做什么,突破什么。如果去做,会是一个补充,还是一个创新、颠覆?我们比别人抢先做的风险与机会成本是什么,如果今天不做、等技术成熟来做,是不是还是我们的机会,建议去综合思考。

    ?阿里巴巴技术也在想找“创新”、“远见”的代表。接下来的时代,现在唯一看得清楚的是“人工智能”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和方向。阿里巴巴可能在外界来看,并没有在人工智能上做太多。但其实今天整个电商,像推荐等,都不是简单的基于规则,而是越来越多是基于人工智能来做。包括语音、图像等也都在做努力和尝试。

    ?

    ?晋升还是要看你思考问题的方法,无所谓做业务还是底层

    ?有同学觉得业务做得好,晋升时也会在技术深度上受到挑战。行癫就此玩笑道:“这跟评委组成很有关系,如果评委都是做业务的,他觉得你技术上很深的样子,评委如果都是做后台的,就会说你这个哥们这么点技术也来晋升啊。”

    ?其实,晋升一个是看你的结果,第二个是看你解决问题的方法,看你是不是真的提出了一些很不错的方法,这个方法本身跟技术没有必然的关联。很多事情都是一样的,拿到一个问题,你怎么分析,怎么思考,怎么解决,具体怎么做,结果是什么样子?

    ?技术可以做深度——把CPU上面的东西都搞清楚,也可以搭平台框架——偏业务的同学喜欢做。深度和扩展我们都需要。最关键的还是你的想法,是碰到问题解决问题,还是在一个更抽象、更宏观的层面上,用创新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
    ——————?

    最后,对这群年轻有为的里星,行癫指出集团对于里星是有很高的期待,不然就不会有这样的title。里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群体,集团希望他们能在专业的深度上有进一步的突破,在各自的领域里面有启发性的创新,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公司和所从事的业务、给业务带来新的变化,并带动身边其他同事共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