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站长资源大全 > iis7百科 >

    罗伯特·弗洛伊德——前后断言法创始人

    栏目:iis7百科 时间:2019-11-12 09:18

      弗洛伊德于1936年6月8日出生于纽约。说自己“自学”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他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但不是计算机或电气工程以及其他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而是文学。他于1953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在195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并不十分繁荣。很难找到工作。在文学研究方面没有特殊技能的弗洛伊德在就业方面遇到很多麻烦。无奈之下,他去了西屋电气公司当了两年计算机。操作员,IBM 650机房的夜班。我们知道,早期的计算机都以批处理模式工作。计算机操作员的任务是将程序员的程序放入打卡机(这是一个脱机辅助设备)上的卡中,然后将卡放入。将计算机堆叠在读卡器上以运行程序。因此,操作员的工作相对简单,类似于打字员,不需要了解计算机,也不需要了解程序设计。但是弗洛伊德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一个工作了一段时间的操作员,并很快对计算机产生了兴趣。他决心要理解和掌握它,因此他借了书。在闲暇时间努力学习,并谦虚地问程序员是否有任何问题。白天不上班时,他回到母校参加课程。这样,他不仅在1958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而且逐渐从计算机局外人转变为计算机专家。
      历届图灵奖得主基本上都有高学历、高学位,绝大多数有博士头衔。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很好的文化素养,丰富的知识底蕴,因而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但事情总有例外,1978年图灵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罗伯特·弗洛伊德就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计算机科学家”(a Self-Taught Computer Scientist)。
      弗洛伊德在同年发表于《ACM学报》(Journal of ACM)10月号上的另一篇论文中,还第一次把“不确定性”概念引入程序。所谓“不确定性程序”(non deterministic program)就是根据操作规则有多种操作可供选择,而只选其中之一搜索下去的程序。这对人工智能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弗洛伊德在演说中对结构化程序设计,递归协同例程(recursive coroutine),动态程序设计,基于规则的系统,状态变换机制(state-transition mechanism)等各种不同程序设计风范进行了比较,并介绍了自己在研究工作中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应用不同风范的例子,很给人以启示。时间虽然已过去20多年,他的例子也许有些过时,但他的观点至今仍然是有效的。